霹雳书坊 - 经典小说 - 大明才子风云录在线阅读 - 第三十六章 张太岳所荐何人

第三十六章 张太岳所荐何人

    张居正,字叔大,号太岳,湖北荆州人,故而人又称为张荆州。当时的人,有人以名行,有人以字行,所谓行,就是大家都这样叫他,久而久之,不是特别熟悉的人就都不知道他别的名字了。

    名字在现代社会是统一的,而古人是分开的,一直到民国时期还是这样。

    比如说文征明,姓文,名壁,字征明,他以字行,所以世人皆知文征明,知道文壁的就少而又少了。

    唐伯虎也是以字行,只是书画上都写自己的名唐寅,所以大家都知道唐寅跟唐伯虎是一个人,但是都习惯叫他唐伯虎,很少叫他唐寅。

    张居正却是以号行,人人都叫他太岳先生,在文章里又喜欢称作张荆州。将一个人的出生地作为他的称谓,是对此人最大的赞誉,也是表示自己对他最大的尊敬。

    “况且,你果然在这里。”

    文杰忽然从文宾后面跑出来,抓着况且的肩膀晃了晃。

    “你也来了。”看到文杰,况且也很高兴,两人有几天没见了。

    “本来不想来的,我哥说你在这里,我就来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位就是况兄弟吧?”那个穿锦缎曳撒的人冲着况且笑着说到。

    “仁兄认得我?”况且也打量他几眼。

    况且本来对此人毫无兴趣,但联系到张居正,此人在他心目中的比重就增加了。

    但见此人中等身材,相貌也还端正,只是眉眼嘴鼻之间的距离都有些偏小,像是受外力挤压了一般。

    他忽然想到一个笑话,据说建文帝出生时,半边头颅被挤压过,结果生出来后,半边头颅是圆的,半边头颅却有些扁平,连朱元璋都戏称他最喜爱的孙子为“半头”。这当然不影响建文成为皇太孙,后来又成为一代明君,可惜天命太短了。

    难道这位仁兄也在出生时遭过挤压?

    “能随侍老师身边的,自然就是况兄弟。久仰了。”此人拱手致意。

    况且也拱手还礼,心想你倒是想多了,随时侍奉老师的可不是我。

    “况且,这位是祝云祗祝兄。”周文宾兴奋地说,“前几年我随父亲去京城,见过祝兄多次,不想一别经年,在家乡又见到祝兄了,而且跟你成了同门。”

    “幸会幸会。”况且打着哈哈说。和这位祝兄道久仰一样,心不诚、意不明。

    一行人来到陈慕沙书房,逐个行礼见过,然后在一张巨大书案两边就座,两个中年家人拿进来一些新鲜水果,摆在桌上。

    “你们尽管享用,别看我,早就没这口福了。”陈慕沙摆手让着大家。

    这一点况且倒是听说过,陈慕沙似乎从青年起,就不食用任何瓜果,只是嗜茶如命。

    见大家都不动手,他又对况且道:“况且,你先吃,在这里你就别装客人了,至少是半个主人,有客自远方来,你也该尽地主之谊吧。”

    况且欠身道:“老师发令了,诸位请吧。”说着,自己先拿起一枚鲜红欲滴的桃子吃起来。

    他这一带头,大家也都纷纷伸手取水果,只是神色还比较腼腆。毕竟陈慕沙平日里严厉惯了,学子们早有耳闻,都不敢太随便。

    “老师,弟子自京城而来拜师,今日虽然才蒙恩列入门墙,也不能算是客人了。”祝云祗对陈慕沙说况且是半个主人,他是客从远方来有些不受用,起身躬身说道。

    “你是太岳荐来的,我不能不另眼相看,所以我们半为师生、半为主客。”陈慕沙淡淡道,语气却甚是坚决。

    祝云祗原以为自己是张太岳推荐而来,一定会受重视,却没想到会是这种重视,只好尴尬一笑坐下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
    当下,其他人也都有所察觉,一时竟有点冷场。陈慕沙本来就不喜热闹,对此毫无感觉。况且也没觉得什么,倒是周文宾在那里也心里泛酸。

    他一直想拜入陈慕沙门墙,却不知老夫子为何看不上他,他自恃天资学识绝不亚于文征明,比况且只强不弱,现在况且在老夫子眼里倒是宝贝了,他还是学院一个普通生员。

    至于文征明的事,别人多有误解,以为他是因为跟老夫子讲条件未妥,才没能列入门墙。他曾经问过文征明,文征明却只是苦笑说,能得拜老夫子为师,就是鱼跃龙门,还能讲什么条件?但个中细节却也不肯说。

    老夫子唯一真心想要招揽的人是唐伯虎,唐伯虎却不耐陈氏门下的孤寂,决然而去,这倒是实情,其后老夫子请他来学院讲学,他也不肯。算是自己绝了老夫子这条路。

    况且正想着如何调剂一下,这样冷场下去也不好,更别说是待客之道了。忽然,石榴从外推门而入,登时气氛活跃起来,无需他再做什么了。

    “石榴姐,你可是越来越漂亮了。”文杰嘻嘻笑着说。

    “小鬼头,别整天跟况且好的不学,专学他的油嘴滑舌。”石榴虚点了他一下额头。

    况且心中暗道:这都哪儿跟哪儿啊,我几时油嘴滑舌了?冤哉。

    周文宾笑道:“小孩子嘛,石榴何必一般见识。”说完心中一阵快感,总算暗报了一仇。听上去是说文杰,实际却把况且一并打入。

    况且也听出来了,却不明白自己哪儿招惹了他,转念一想,是自己想多了,文宾对自己一向不错,不可能是那意思,也就把这岔轻轻放过去了。

    “况且是好说几句玩笑,不过他的玩笑不白说,里面往往有很深的道理。”陈慕沙漠然说道。

    众人听后无语了,这也偏心太过了吧,难怪石榴天天找况且别扭,这事搁谁也受不了。

    “别说况且了,今天他可不是主角,京城来了贵客,我已经见过,大家多陪客人说说话吧。”石榴用眼睛扫了一下祝云祗,语气中略带酸气。

    “谢谢师姐,小弟祝云祗有礼了。”祝云祗起身作揖。

    “嗯,今天这身打扮不错,是宫里的范儿吧?”石榴仔细打量着他那身锦缎曳撒。

    “师姐果然眼力非凡,也算是宫里的吧,却是裕王府王宫里的时新样儿。”祝云祗心中微微一惊,别人都没看出端倪来,却让一位深闺里的淑女给看出来历。

    这种曳撒跟士大夫平常穿的直缀差不多,只是更考究、更华丽一些,皇宫、王宫里的人平时便服就是这种服装。

    只是在座的大多是文人,对服饰少有研究。江南一代官场、士林也有要人着类似的服装,这便成了京城来的一种标志。

    女孩子自然喜欢服饰,石榴对云丝丝家中专为皇族纺织锦缎丝绸很感兴趣,对京城上流的服装自然稔熟,家里也放着许多样子,所以能猜个七八成。

    “不客气,据说是太岳先生荐来的?”石榴不用吩咐,自然就摆出一副主人的派头。

    “是家叔让小弟来此拜入恩师门下的。”祝云祗颇为得意地说。

    张居正其时在文林并无太大声誉,周文宾等人也只是略有耳闻,并不感觉有何特别。京城汇聚着全国最有名的文人儒匠,若想耸动四方还真不容易。

    “家叔?你不是姓祝吗?”石榴诧异道。

    “这个……”

    祝云祗讲了半天家谱,最后大家才听明白,祝云祗跟张居正是表了又表,堂了又堂,别说三服五服的,比那远多了,总之不查上三个家族的家谱,再查上下两百年,还真查不出他跟张居正有什么亲戚关系。

    “云祗的父亲跟张太岳先生是同年。”陈慕沙解释了一句。

    众人恍然,原来是这般。这又何必冒充张居正的堂侄来充自己脸面,在科举中,同年考中的举人进士就自然结成非同一般的情谊,祝云祗大可以跟张居正论世交,称呼他世叔世伯。

    “老爷子,您跟太岳先生不也是同年吗?”石榴问道。

    “嗯,我跟太岳是殿试同年,云祗父亲跟太岳是乡试同年。”

    哦。大家齐声哦了一声,这才明白。

    在座的都是文人,自然明白同年是怎么回事,更明白乡试同年跟殿试同年的区别,就像中学同学跟大学同学的区别差不多。

    同年是科举制度下最具特色的产物。本来各处东西,全然不认识,更不熟悉,直到发榜才知道这一榜都有哪些人,榜单也就是登科录。

    所有登科录上的人互称为同年,不用任何理由,马上就会成为亲密朋友,以后一辈子都会维持这种情谊。在官场上相互照应,在生活中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这种事文人们不以为奇,认为这属于科举制度的一部分。但圈外人常常弄不明白了。

    科举制度在唐朝正式实行。唐宪宗就很不理解同年这种友谊,问宰相牛僧孺,为何同一年考中进士的人就会自动抱团,形成一个团体甚至一个朋党?

    牛僧儒回答说,都是外人误传,根本没这回事。一个榜上的进士都是来自五湖四海,先前并不认识,怎么可能因为一场考试就成为莫逆之交,甚至结为朋党?

    但事实却说明,这位牛宰相是满嘴谎言,同年不但可以成为莫逆之交,而且也真能结成朋党,他的牛党基本就是由同年发展起来的,后来成为大唐政权上的毒瘤。

    世上有许多事出乎情理之外,同年就是其中之一。

    同年跟同年还有区别,比如说乡试同年就比殿试同年的情谊差很多,所以大家都哦了一声,就是这个意思。

    “太岳先生是在裕王府吧?”况且插话道。

    “是啊,况兄弟果然消息灵通。”祝云祗答道。

    况且哪里是消息灵通,他是看过明史,按年推算,此时张居正应该在裕王府做教习,也就是王爷的教官。

    此番陈慕沙上书皇上,就是通过张居正,张居正又通过裕王才辗转把奏章送到嘉靖帝的御案上,是以陈慕沙也欠了张居正偌大的人情。

    这债也还得快,张居正马上派人专程来说明朝廷对于选贤陪祀圣庙的事,还送来一个人到他门下镀金。陈慕沙虽然不情愿,也只好收下。

    石榴眨巴着眼睛,自顾说道:“太岳先生对祝兄可不一般,好像还替你取了个表字,叫什么的,我一下给忘了。”

    “祝兄表字为何?”况且跟着搭讪了一句。

    “在下,表、表字枝山,祝、祝枝山。”祝云祗有点含糊的答到,随即侧过脸去偷偷瞄着石榴。

    “什么?”

    况且忽然脑中一阵刺痛,好像有什么事触动他幼年回忆时的症状,脸上不禁现出痛苦之色。

    怎么了?

    众人都楞住了,不知他为何突然如此痛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