霹雳书坊 - 耽美小说 - 小屁孩问道孔夫子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2

分卷阅读2

    不平,马车颠簸,“屁股开花”的概率极高。

方案一经过粗略计算后得出结论:

青岛大妈乘坐马车去曲阜探望孔子需要1天零8个小时。

—————我是萌萌哒分隔线—————

实行方案二:青岛大妈家里贫困,于是乎,她选择走路去曲阜见孔夫子。

我们现代人的步行速度大约是5公里每小时,但是古代人宽衣大袍,穿的又不是运动鞋,一纯觉得这里应该打点折扣,姑且算是4km/h的速度好了。

其实,古代道路不像现代平整,爬山也没有石阶的,不过一纯想一想方案一的马车速度也没有这么计算,于是为了实验结果准确,也不加计算。

○我们可以来算算,靠双腿走完全路程需要多少小时呢?

314.5÷4≈79(h)

答案是约等于79个小时。

我们和方案一的日均使用时间要保持一致,还是13个小时。

79÷13≈6(天)

哇塞,我怀疑青岛大妈这一转下来,6天没停过,脚铁定浮肿成猪蹄!没和孔子“唠嗑”几句,就得先去看医生了。

方案二经过粗略计算后得出结论:

青岛大妈靠双腿走去曲阜探望孔子需要6天零1个小时。

—————分隔线萌且酷—————

您看看,别说从远方了,就是山东省内的朋友来探望孔子也是很费事的。何况,您别忘了一纯的诸多cao作:把时间利用往最大化去计算、速度一直是最高时速、两地距离拉直线、不计算一切切实存在的变量……才有了这么个还算可以的数据。

所以说,古人对“有朋自远方来”这事十分看重与珍惜。

朋友,朋友,追其字义,同门曰朋,同志曰友。后来人们习惯把这两个字放在一块,也没那么多讲究了。

孔子对远方朋友的到来也是很开心的,在后面的内容还会说到,蘧伯玉使人来拜见孔子,孔子很高兴——这个蘧伯玉可谓是和孔子志趣相投,孔子评价他是君子(君子哉蘧伯玉)。

或许,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,人们对这个的感受已经没那么细腻了,反正有飞机、高铁、轮船,对方来了请他/她吃顿饭也就是了。但我们仔细体会体会,现在通讯便捷,两地的朋友打个电话联络也不是不可以,但对方仍能把“见你一面”列入假期安排表,那说明他/她打心底里把你当做好朋友,这是非常难得的!

很多时候,我看到一桌子人应该是来聚会的,却谁都不与谁交谈,各自低头看手机,我在感叹手机带给人变化的同时,也不知是该可怜他们的友情如此浅薄,还是该批判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差劲。

总而言之,如果全中国人都学习自己祖先的优秀文化,就不会有各类心智不坚定、行事不着调、道德无底线的人。

“瞻彼淇奥,绿竹猗猗。有匪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瑟兮僩兮,赫兮咺兮。有匪君子,终不可谖兮。”如斯君子,难道只存在于曾经的□□国土之上吗?

“人不知而不愠”是一种素养

懒鬼一纯把第一则拆成了三章来讲,今天,终于轮到被冷落已久的最后一句了——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

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

——第一则

孔子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让他们都成为——君子,不过,想成为君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一纯读完,觉得能比较全面解释“君子”的是四个字:文质彬彬。

意思是,外在的礼节谈吐和内在的真诚质朴相得益彰,那么这就是君子了。

无怪乎外国人学习的时候,总是难以理解。重要的是,在西方的文化里从未出现过“君子”的概念,但这却恰恰是的核心内容。所以,当有些英文版本的把“君子”翻译成“绅士(gentlemen)”时,令人啼笑皆非,但也确是难为他们了。

“绅士”和“君子”怎能混为一谈呢?

说实在的,“绅士”相对而言容易学到,把外在的礼节做到极致,不给他人带来一丝困扰就可以了,然而,是否一切行为出自真心实意且恒久不变就很难说了。

“君子”的磨炼显然更多——如果只是学到外在礼节而缺乏真诚的心意,非但别人不认可你是“君子”,自己也不会心安。

您瞧,孔夫子不但给出了君子这个概念的标准,平常还很注重细节的传授,像今天的“人不知而不愠”就是其中之一啦。

孔夫子摸着看官您的头毛,温和地说:“别人不了解我,我也不恼怒,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?”

有一种翻译是把“愠”直接理解成“生气”,但屁孩琢磨琢磨,这不太符合人的正常情绪变化。只是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,就立刻“生气”,这样太夸张了,个人觉得“恼怒”更恰当一点,因为“生气”的怒气程度比“恼怒”要高。

而“愠”本来的字义也能很好地证明一纯的推测。

汉字是象形文字,在不清楚原本字义的时候,我们除了查字典,还可以发挥想象力,并联系已有的汉字知识进行联想。

愠=竖心旁日皿

竖心旁就代表心,凡是有竖心旁的字都基本上跟人的心情脱不了干系,如:愤、悷、怆。

日和皿和“热”都有关联:太阳代表火热;皿是煮熟事物的器具,属于导热体。

这么一来,我们可以推导出“愠”的意思大抵是“心里燥热”。

像这种结构简单的字,一纯基本上能看出字义,果然,后来我为了准确起见,再去查证,发现也是和我想的八九不离十。

稍微有点出入的是,有一种说法认为右边“昷(音同温)”原本是“上囚下皿”,表示“给囚犯食物”,意为仁慈温和。但也无伤大雅,因为无论是“上囚下皿”,还是“上日下皿”,都表示温热。这对我们理解“愠”字没有太大影响。

所以说,“人不知而不愠”是一种很好的素质,别人不了解自己,自己的心也不要因此燥热、气闷。毕竟人的性格多样,习惯与爱好各不相同,别人不了解你是很正常的,我们不能奢求些什么。相反,我们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后,心态应该更加平和,更能理解和包容别人。

我们也不妄想一下子就能做到,成为“君子”,只不过在这个心态浮躁、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中,在日常与人交往之中,我们能磨炼出一颗温润包容的心,对人对己都是一件好事!

我们的第一则到此就讲完了。

这里,一纯觉得还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