霹雳书坊 - 言情小说 - 回到前夫刚死时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149

分卷阅读149

    给媳妇打电话,别人都说得眉飞色舞,心如鹿撞,只有他,每一次都很郁闷。

他已经尽量按着她的空闲时间打过去了,五次里还只接到两次。她接不到的理由也怪多的,一次是闺女要吃奶,不让她出门,一次是去大姑姐家吃饭了,还有一次居然是睡着了……

他知道自己情绪不对,一个大男人不应该委屈,但心里就是不爽!相当不爽!他的小妻子怎么就不能跟别人的老婆一样,多说几句好听话啊。

“记得一定要穿鞋子,那边热得很,但你不能洗冷水澡,不能吃生冷的坏肚子……”这些老生常谈他才不想听呢。

记得临了挂电话了,他终于鼓足勇气问“想我吗?”

她的回答是:“别胡思乱想,好好挣钱,早点回家过年。”然后电话就挂了……真是一点人情味儿都没有。

却不知道,电话那头的李曼青已经被臊了个大红脸,什么想不想的,她一天忙得要死,哪有时间儿女情长。

非要问想不想的,肯定是想的啊。他刚走那半个月不止孩子没他不习惯,她也不习惯。每天被他抱着睡习惯了,半夜醒来下意识往床外拱,没有拱到他热烘烘的胸膛,中途就会惊醒过来。

原来,她男人已经出门了。

有时,打开衣柜看见他没带走的衣服,脑海里就是他穿那件衣服的模样,他吹了大半夜的寒风把孩子背回来,穿的就是那件。

还有大年初一套玩具时,也穿那件……想着想着,仿佛他猿臂蜂腰的模样就在眼前。

有时候……还会想到两个人的恩爱时刻,他手臂上鼓起来的肌rou,他额上汗珠子滴落在她胸前的场景,以及他那些不要脸的荤话。

“瞧瞧,脸就红了呢,小两口可真恩爱!”两个中年妇女看着她就笑起来。

李曼青不好意思的摇摇头,把脑海中那些少儿不宜的画面挥散,“早上八点到下午四点,我都在百货广场上卖面包的,起超什么时候有空就麻烦他跑一趟吧。”

孟家婶子得了准信,又兴致勃勃的出门了,她孙子要出生了,儿子要回来了。

话说,女人的感觉真的说不出的准。李曼青一直觉着自己没怀孕,第二天一大早试过,也确实没怀。看到结果时,她下意识的松了一口气。

大双小双还路都还不会走路呢,她还没好好养育她们,不想再给她们招个弟弟meimei来。

如果生个meimei,两头老人只会更失望,对孩子的照顾可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尽心了。如果是弟弟,她倒是可以拍着胸脯说儿子闺女都一样,老人却不一定能做到一视同仁。

以后的几十年,她希望她们姐俩回忆起来,满满的都是mama的爱,全心全意的毫无保留的爱,而不是一个会跟她们分走宠爱的小孩儿。

因为条件有限,忙着挣钱,城里小孩儿享受游乐园和各种新奇玩具的时候,她的闺女却只能抱着廉价玩具跟狗玩。说不愧疚是不可能的,她计划好的云安市,首都城市,甚至最近的越国……她都还没时间带她们去呢。

最起码的,爸爸就在几百公里之外,她都还没带她们去看过……哪有多余的经济条件再养个更小的。

再说了,养孩子也不止是钱的问题,还需要大量的精力投入,这一点,至少五年以内,她是没办法保证的。

所以,等老太太起床,她就一脸平静的把这事说了。

“啊,没怀啊?会不会是测的不准,要不还是跟去年一样,去医院抽个血看看?”老太太难掩失望。

“确实没有,反正双们也还小,以后多的是机会。”早点戳破她的“幻梦”也好,省得期望越大越久,失望也越大。

老太太这几天的干劲像突然泄气的皮球,一下子就没了,先在桌边坐了一会儿,才去帮着做面包。

李曼青能理解她的心情,没再提这茬,婆媳俩沉默着把面包烤上,老爷子也起了。

等他们到广场上时,天色虽还暗着,但场上已经有不少人了,除了锻炼的退休老人,还有附近上班的年轻人,都在三个包子摊上排队买早点呢。

“咦……今天倒是来得早,孩子离得了你麽?”有热心的老太太问起来。

“没事,我婆婆带着,两个小丫头喜欢还来不及呢。”她笑着摆上面包,立马就有人过来问怎么卖的。

李曼青昨晚又好好想过,她每次卖得慢,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动作慢,每一种面包都要精准的按照客人要求过称,有时候多了点,拿一个下去,又不够了点,加加减减的,最后不是整数的话,算账也麻烦。

所以,从今天开始,她决定按个数卖了,玫瑰小面包、夹沙的、夹果酱的全都三毛钱一个,奶油的五毛钱一个。如果称斤的话,其他的一块五一斤,涨了两毛,一斤称下来能有五个左右,差不多也就是三毛一个。奶油的依然是五毛钱一个。

现在来问的都是上班族,有固定工资,三毛五毛的也不在意,都是一个两个的买。

才几秒钟的工夫,一手交钱,一手拿面包,比以前快多了。

没多大会儿,小学下早自习的铃声一响,预示着八点只差十分了,人就少了许多,李曼青身前的筛子也基本空了。

“哟!今天生意这么好,我家老头子还心心念念让帮他买两斤奶油面包回去呢,这一会儿功夫就卖光了……”

“婶子没事,家里还在烤呢,待会儿记着您的。”

因她生得好看,嘴巴又甜,东西也干净,老人们都喜欢她,常跟她拉家常。所以,哪个老太太以前是二小的,哪个是县政府妇联的,哪个是中医院的,她都一清二楚。

有热心的,已经开始问她们家大双小双要读哪个学校了。

“这……孩子还小,我们也没想过。”才几个月大呢,就是到学龄了,她也想让她们晚两年再上学。

“哎呀,你小闺女不知道,孩子教育就得从小抓,我孙子两岁就会背唐诗了呢,现在才五年级,初中的数学题都会做了……他们班主任都说,以后绝对是重点大学的苗子。”

说话的是二小退休的刘老师,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,说起孩子教育问题来如数家珍,比如说她的哪一届的某个学生,考上哪个初中哪个高中,大学毕业在哪个单位大显身手……

二十年后这种“拔苗助长”的事多了去了,她一直坚信,不一定要上什么名牌大学,只要她们健康快乐就行了。

两岁的孩子,话都说不清呢,她哪里舍得逼她们背唐诗?遂只是笑着不说话。

“别怕,闺女,我还有学生在学校呢,到时候要上二小就是几句话的事。”

李曼青真心诚意感谢她:“多谢刘老师。”她不一定真去求她,但能遇上这种主动要求帮忙的老人,也不容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