霹雳书坊 - 经典小说 - (历史同人)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在线阅读 - (历史同人)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 第204节

(历史同人)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间抢小说 第204节

    【起初武则天接管大明的政务,插手国事还是比较顺利的,但很快就遇到了麻烦,因为武则天想提拔一波心腹,建立自己的政权。

    然而这就戳到了内阁的肺管子,他们干得好好,并且还是朱瞻基留下的托孤大臣,凭什么要分他们的权力?

    而且分他们权力的还是太皇太后,后宫不得干政晓得不?

    但皇帝实在年幼,也不能帮他们做主。于是众人只能搬出祖训,暗示武则天。

    武则天可是从大唐的‘造反大舞台,有梦你就来’中杀出来的,历朝历代的皇帝,无论是皇子继位,还是揭竿而起推翻旧王朝自立为王的皇帝,他们身后都有强大的班底,军队、幕僚将领一样不缺。

    但是她不一样,她是完全靠自己单打独斗,从后宫走向前朝,一步步杀出来的。

    这样的她会受所谓的祖训制约?想都不要想。

    武则天的政治嗅觉比之一般的皇帝高多了,插手国事没多久她就发现了大明的种种弊端。

    想要说话硬气,兵权得牢牢的抓在手里。

    而且她的任务也和兵权有关,只要把兵权抓牢了,日后土木堡之战没有她的点头就打不起来。

    然后武则天就发现大明军事制度和唐朝很不一样。唐朝实行的府兵制,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,每户分配一定的土地,同时承担一定的兵役义务。

    虽说府兵制后来不行了,但在开国之初还是可行的。

    明朝实行卫所制,皇帝独揽军事大权,全国要地设立卫所,军丁世代相继,给养仰赖屯田。

    府兵制的兵有自己的田地,卫所制的兵没有自己的田,而且还是世袭军户,一入军户,子子孙孙都要服兵役,同时还要给朝廷屯田。

    受过内政可以,军事不行的亏后,武则天在地府恶补了不少军事上的知识。

    因此很快便发现卫所制的问题,不过问题最大的还是兵备废弛。卫所制还不到崩溃的时候,贸然改制出现的问题更大。

    兵备废弛就不行了,再不改就算没有土木堡之战,也迟早要完。

    自从永乐帝多次北伐后,明朝的北部边防趋于平稳,明宣宗巡逻并缩边无意北征,而瓦剌忙着统一诸部也已无重大的军事冲突,边境兵备废弛。

    而且对于瓦剌鞑靼探马的侵犯,明仁宗和明宣宗居然选择的是能忍就忍,宣德初年清平伯吴成等守兴和卫,日事田猎,忽略守备。

    虏伺其出乘虗入城,掠其妻孥以去。从明太宗北伐后,后面的仁宣两宗大规模用兵不过一一次。

    武则天:……

    长时间不用兵,也不练兵,兵备不废弛才怪吧?

    再说了,又不是没有兵力,没有将领,为什么要缩边?为什么要能忍就忍?

    武则天不理解,武则天大为震惊。

    在内政稳定的情况下,难道不是应该:胆敢犯边者,虽远必诛吗?

    守卫边境的兵都这样,那明朝内部的卫所兵岂不是更颓废?

    武则天:练兵,必须练兵。

    混吃揩油的垃圾兵一律不要。

    她算是看明白了,土木堡之战诚然是朱祁镇和王振直接引导的,但是军中将领**疲软,风气颓废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,兵不行,将不行,再加上一个乱指挥的皇帝,能有什么好结局?】

    洪武时期

    朱元璋本来就在气头上,闻言更是气不打一处来,“缩边”“能忍就忍”“兵备废弛”每个词都在他的雷区蹦跶,“朱棣!这就是你的好后代?”

    朱棣也很无奈,“父皇,儿臣心里也苦啊。”那龟孙缩的边,都是他亲手打回来的啊!!

    朱樉趁机道:“父皇,老四的后代不行,高炽那小胖子不行,生的儿子也不行,看看大明的疆域都缩水成什么样了。”

    “照儿臣说,就应该在下一代皇孙中选择一个文武双全的孩子接替老四的班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最讨厌听到这个问题,当即吼道:“你可闭嘴吧你,你的算盘珠子都蹦到朕脸上了。”

    朱樉被喷了一脸口水,心里有些不悦,他说的有什么错,老四的后代明显就是不行嘛。

    “大明不缩边,朕把这条写进祖训,哪个鳖孙再不战而缩,就不用再姓朱了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吼完,气顺心些,“大明是朕一点一点打下的,朕最清楚手里有兵能打意味着什么。

    老四,史书上的你凭借八百精兵发动靖难之役,从允炆手中夺去大明江山,应该也能明白这个道理才是。怎么会教出这样的后代?”

    朱棣:“……”这他怎么知道。

    他如果知道,皇位哪里会传到朱高炽手中。

    朱元璋目光沉沉地盯着朱棣,“大明的兵绝对不能废,前朝那些血淋淋的例子还不够作为教训吗?”

    朱棣心中一动,恭敬地回道:“父皇放心,儿臣明白。”

    朱樉和朱棡见了撇撇嘴,哼,父皇就是偏心。

    老四的后代那么不成器,还是愿意把皇位传给老四。

    要是换了他们,早就暴揍一顿了。

    武周时期

    武则天原本是歪着身子悠闲的坐在龙椅上,闻言不由坐直了身子,“地府还管这个?还能学习军事上的知识?”

    要强的武则天对于“内政不错,军事不行”还是有些在意的。

    没有哪个皇帝能坦然接受这样的评价,尤其她还是唯一的女帝。

    若是能将大唐失去的疆域再打回来,是不是能证明她军事也是可以的?

    武则天头也不回地问道:“天幕的话都记下了吗?”

    她身后,穿着起居郎官服的女官立即出列,回道:“禀陛下,天幕说的话臣已经一字不落全部记下,并且还将一些比较有用的话用朱笔标注好了。”

    武则天满意地点了点头,“不错,赏。”

    府兵制和卫所制是吧,她记下了。

    【不仅武则天这边面临练兵问题,李世民那边也有这个问题。众所周知大宋的军队是历朝历代最垃圾的。

    而且宋代兵制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了,宋代军队分两种,一称禁军,一称厢军。

    禁军是宋太祖赵匡胤弄出来的,他为了防止地方军队势力过大,再次造成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局面。想出了从地方上抽调优质兵到中央另外编队,组成禁军。

    禁军的挑选,身长体重都有标准,符合标准的,就送中央当禁军,不合标准的,留在地方作厢军。厢是城厢之义,厢军是指驻在各地方城厢的。

    可以说‘模特’这个词就是赵匡胤弄出来的,他用木头造了个模型,让人按照这个模型去地方上挑选禁军。

    把身高体重达标的优质兵都抽走,只留下一些身高体重不达标的兵给地方军队。这样地方军队就没法和中央军队抗衡了。

    等到打仗需要派兵的时候,再由中央拨禁军到战场上。

    听着是不是觉得没什么问题?问题可大了,首先就是禁军是怎么练兵的?古代厉害的军队都是战场上真刀真枪练出来的,禁军在练兵的时候没有上过战场,等打仗了才把他们往战场上拨,效果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。

    更恐怖的是大宋的兵一旦招募了,就不能轻易脱行伍,从十几岁招募进来,一直养到六十岁,还在军队里,其间只有一十岁到十岁这十年可用。十岁到六十岁这十年,他已老了。

    而且在军伍十年,精神也疲了。这样的军队,有名无实,于是只有再招新的。因此军队愈养愈多,纪律又不好。这就是宋朝的冗兵的原因。

    兵不行还冗兵,大宋绝对是自古以来头一份。

    古代的兵纪律其实都没多好,但大宋的兵绝对是不好中的翘楚。大宋之前的大唐用的府兵制和募兵制,府兵制在均田制还没破坏的情况下还是挺不错的,士兵会为了保护家中的田而努力,在战场上表现的比较勇武。

    唐朝前期用的是府兵制,唐玄宗后改用募兵制。

    募兵制是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,供给衣食,免征赋役。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,节省了府兵往来与路途的消耗,有利于生产的发展,也有利于朝廷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队伍。

    缺点就是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,导致军阀的形成,就是后面的五代十国。

    宋朝也是募兵制,赵匡胤为了防止五代十国骄兵悍将的局面出现,他又做出改革了。

    为防兵卒骄惰,宋太祖经常换兵驻防,因此宋朝虽然不怎么打仗,但在经费上却等于年年动员,年年打仗。

    军队老是在路上跑,又把将官和军队分开了,军队一批批调防,将官还是在那里不动。最后造成了兵不习将,将不习兵。

    这样的军队战斗力会高吗?

    最后一点,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,宋朝的兵基本是没有土地的,后期招募的都是流民、土匪、贼寇,古代不是还出现了一句“欲得官,杀人放火受招安”吗?

    这就是真实写照。

    这样招募来的兵纪律能好?打仗能行吗?当然不行了,宋朝的兵,你想让他们上战场,得给钱。

    当然也有好的兵,但不多,更多的还是这种纪律不行,打仗也不行的兵。

    饶是英勇善战如李世民,见到这样的兵也得沉默。】

    唐太宗时期

    李世民木讷地点了点头,何止是沉默,如果是他遇上这样的兵肯定要抓狂的。

    他没想到宋朝的兵居然会如此……垃圾。

    在军中,军纪是头等大事,军纪都不行,如何率兵?

    但李世民再一次发现了宋朝是真的富裕,按照宋朝这么养兵,每年得拨不少钱吧?

    可养兵却不用兵,只让他们来回跑,李世民真的很想对宋朝的皇帝们来一句:你们是不是有病?

    钱多得没地方花可以给他啊,他很需要钱。

    贞观初年武德充沛的武将们齐齐沉默了——今天也是被大宋的神奇cao作秀到的一天。

    **

    公元前120年,汉武帝时期

    和李世民一个想法的还有汉武帝,同样穷但是想打仗的刘彻非常不理解,转头看向桑弘羊:“宋朝哪里来的这么多钱养兵?”朕也想要!

    桑弘羊苦笑:“……臣不知。”

    宋太.祖时期

    赵匡胤:“……”他做这些也是为了防止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局面再现啊。

    后世觉得不合适可以改,他又没说是祖制不能改。

    【当然在初代天策上将面前,他个人的勇武是可以弥补这些差距的,毕竟皇帝的禁军还是比厢将强上不少的。

    所以李世民冲锋陷阵,一马当先,一路上屡战屡胜的时候他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大问题。

    只是觉得大宋的军队没有大唐用着顺手。

    直到他遇上了大金的精锐部队,一向擅长以少胜多,打了许多漂亮仗的李世民被打懵了。

    他的兵居然这么快就被冲散,宛如一盘散沙。